积极心理学家谈积极心理学之迈克尔·斯戴格

迈克尔·斯戴格

(Michael Steger)

积极心理学家谈积极心理学之迈克尔·斯戴格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心理咨询与社会心理学系助理教授,从事积极心理学研究工作十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过有意义的生活”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同时,他因编制了得到广泛应用的《人生意义量表》而广为人知。

Q

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对积极心理学产生兴趣?

Michael :起初,我是对“意义”这一命题产生的兴趣,这是一个属于精神范畴的课题。我自认为是有些“非主流”的,曾试图寻找一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或者说是促使人们去找寻不同的生活方式。我想,这种生活方式是在某种程度上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相一致的。就这样我开始关注“意义”这一命题,开始阅读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那时,有一位朋友向我推荐说:“有一个会议不错,或许可以帮到你,你应该去看看。”我记得他所说的就是第二届积极心理学峰会,从那时起我开始接触积极心理学。

Q

你关注积极心理学有多久了?

Michael :从我一开始接触积极心理学,我就对它产生了兴趣。应该是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差不多10年了。

Q

从事积极心理学研究这一路走来,发生了哪些对你而言是很关键的事件?

Michael :我曾经受到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的影响。第一个是我在明尼苏达大学时候的导师,那时候的研究重点是测量。她邀请我评估一个测量“意义”的实验,这个实验要使用研究生院里的各种工具将物品撕碎,当时的感觉并不怎么样。我不喜欢这种测量方式,并且指出了这项测量的缺陷,当然,当时还有很多其他人也指了出来。这时我的导师对我说,“在明尼苏达这里,我们要完善它,这就是你接下来的研究任务。”就这样我编制了《人生意义量表》。第二个很重要的事件是马丁·塞利格曼将这个量表放到了他的“真实的幸福”网站上。对于一个当时还是研究生的我来说,这让我感觉自己真正属于了积极心理学这一领域,并且是领域之中非常重要的一员。

人生意义量表(部分)

量表链接:https://colostate.az1.qualtrics.com/jfe/form/SV_29P35LgZHcytgna

Q

总的说来,你认为积极心理学中的哪些特性是独具一格的?

Michael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就是其科学性。积极心理学所谈及的内容是人们的愿望,那些此时此刻正拥有着和未来渴望去体验的生活。这些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对人有所帮助。但是真正使我们研究人员与那些同样看待这些命题的常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

Q

你认为积极心理学最应该去回答的问题是什么?

Michael :我们如何能够帮助人们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过上最好的生活?而在这一命题下我们所忽视的问题却是“这样做的意义又是什么?”,同样的“所谓的最好的生活又是什么?”而这却不是一个可以基于经验的实证研究能够探讨的议题。这时你或许在纠结于从不同视角来审视事物的价值。对我而言这就是另一个非常有趣的次命题:我们通常在追求同一个事物,但却常常用着截然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它。

Q

在你看来,到目前为止积极心理学领域内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

Michael :积极心理学至今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常惊人的。它创造了一个跨多学科的全新领域,最初只是在心理学各个领域之间,加以一部分经济学和哲学的内容。而如今,积极心理学已经飞速发展并且涉及更多的学科领域,在研究,应用,实践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且达到了一种共识,就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让自己更加幸福。这是非常卓越的成绩,我想是没有任何人可以预想到的,尤其是在发生了911事件之后(在美国这一国度内)。

Q

如果让你掌管当今积极心理学,哪一件事情是你愿意去改变的?

Michael :看起来时下很多界内人都将积极心理学与收益挂钩,这无可厚非。但是在早些年,曾经有过共识,要设法让那些研究生们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以此让他们多与导师们沟通,让学生们对这一领域产生浓厚兴趣。那时候,很多学生来参加大会不仅不需要缴纳会费,还会获得500美金的奖学金。那时,导师们就坐在这些曾经拜读过你的文章,对你的研究崇拜不已的年轻人之中。这是绝好的机会,可以让居于学科顶端的导师与底层的学生进行对话,这些对话可以激发全新的令人兴奋不已的研究灵感。而如今的学界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颇具“阶级性”的了,顶级大师们彼此对话,中层的学者只与中层的人接触,等等。甚至很多人已经将积极心理学的大量资源带入他们自己的研究领域,却不把这些研究成果拿回来用以充实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我并不想强调自己的论点有多么的公正,只是会感受到在如今成为积极心理学的一员是一件越发昂贵和倍感孤立的事情。

Q

那么你对于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有什么愿望?

Michael :其中一个已经在上面有所提及了。我真心希望我的那些充满着激情,用独特的方式去开展研究成果,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到需要的人们。一如既往的,我们去帮助那些希望把生活过得越来越好的人(如果是十点量表,最满意为10分的话,转变将是从7分到10分),而不是那些是患病人士(希望从-2分到+3分的人)。特别是帮助那些社会劣势群体,贫困人群,如果能够帮助到这些并没有充裕的钱花在获得心理救助和正规培训的人,我们的事业将会是非常令人倍感安慰的。

Q

那么你认为在地域上会哪些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呢?

Michael :最近的关于非洲的研究发现,虽然因为很多固有的文化因素使得那里的人们相比发达富足的西方国家而言有着很多劣势,但是同时他们也具有一些积极的和鼓舞人的特质,可以有效帮助他们保持一种平衡状态,抵御贫困、暴力、机遇匮乏等困境所带来的困扰。我想,一种非常好的研究方式是将起源于西方国家的积极心理学与发展中的世界各地的有特色的心理学相结合,再应用于各自的人群,这样的方式也将会对当地人更有帮助。同时,我们要将现有所拥有这些完好的积极心理学思想和鼓舞人的发展历程传播开来,在世界范围内扩大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从心理学整体来说,我们也正在将发展出来的“西方模式”进行一种积极的转变,并且逐渐显示出来这种转变方式也同样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所以说我们需要时刻谨记的是,即便是我们现有的成果是有成效的,但是我们会不会还缺少了那些从其他文化下发展而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哪些从其他地方创造和发展出来的成果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在别的地方还有哪些精彩的论点使我们未曾发觉的?

Q

哪些专业的研究团体(除了心理学这一学科)会开始关注积极心理学或是你所研究的“意义”?

Michael :对我所研究的“意义”感兴趣的是那些职业教练和职业心理学家,特别是那些研究职场女性的学者。我的绝大多数采访来自于女性杂志,内容包括职业中期的女性,女性的职业-家庭平衡,还有如何看待新型职业,职业进阶这些议题。我想,大概职场是积极心理学最大的一个“消费者”。已经有几十个从事职业心理咨询的咨询师在关注职场幸福这一议题,用以达到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提升职场的幸福感。再有就是教育行业,他们需要积极心理学的更多的支持。在医疗卫生领域往往展示出对“生命的意义”这一议题的兴趣,特别是用于辅助肿瘤治疗和临终关怀部分。


Q

在积极心理学领域你最敬仰的人是?

Michael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我非常喜欢Laura King,她的研究总是从不同的视角,用很多不同的研究方法开展的。她与一个叫Josh Hicks的研究生一起在“生命的意义”这一课题上发表了很多具有启示性的研究。同时在我看来他本人也是非常平易近人,总是具有创新的奇思妙想。还有Bob Emmons,他无论作为学者还是为人都是非常令人尊重的。这样的人还有Ed Diener。其实像这样的人我还可以列出很多,像是Victor Frankl,还有做了很多坚实的基础性工作的Carol Ryff。他们都有着“有意义”的一面。我非常认同这种方式,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你站在自己研究领域之外,回过头来审视一些问题。

Q

如果你可以重新学习积极心理学,这一次会有什么不同?

Michael :我或许不会从测量开始入手。从测量开始会有一个好处,它会让你有的一个“着眼点”和实用的工具,可以开展任何你想要去做的研究。其实如果当时那个测量已经做得比较完善的话,我也不会有机会从事这方面。但是,工具往往会限制你的研究,像我很多早期的研究都是围绕着“我的量表在这一人群中的效度会是怎样?”“我怎么样能够让这个量表适用于这个人群?”后来,我做了很多在我看来是对的研究,因为他们很有趣,并且是和有着不同观点和视角的同行合作进行的。在积极心理学这一领域,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合作开展研究。如果可以重来,我更愿意避开测量,然后与那些使用各种各样的,甚至是我都闻所未闻的研究方法的学者结识,然后合作开展研究。

Q

你知道积极心理学领域内的一些新兴学者或是还不很知名的学者?哪些又是在你看来“他们的研究是很前沿很精彩”的?

Michael :我非常喜欢Matt Vesser的研究。他从恐怖管理理论的视角出发解读意义的作用,这是很有趣的研究,并且是我不曾涉及过的。他的文章发表在JPSP(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所以他并不是特别知名。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国际学者人数倍增,我发现有很多出色的研究正在世界各地开展着,我们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我们一直以来在读着相同、固有的期刊杂志。还有一些出色的学者,比如Lazslo Brassai,他正在罗马尼亚开展与青少年相关的研究;还有些人像Linda Theron,她在南非研究艾滋病孤儿,还有很多精彩的研究并没有引起注意,当然,除了发表在《国际幸福杂志》这样的地方的文章。

Q

在你看来积极心理学还可以从心理学这一学科中汲取些什么?

Michael :对于积极心理学我有两点小气恼,这两点在心理学上同样适用。第一就是我们正在逐渐丧失这一学科的科学性,我们的工作有时候不单单是维护这一点,有时候还需要反思这一点。其实一直要坚守并且认为自己是在做对的事情是倍感压力的,但这种情况并不会时常发生。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学者是对他们所从事的研究充满着激情的,并且对得到的成果非常珍惜,希望这些成果能够继续向前发展。可是在积极心理学里,这些成果一旦应用起来,很快的就会显示出它的不足。有些人深信他们的研究成果,将其编撰成书籍发行或是转化成咨询干预疗法进行应用。但如果没有仔细审视自己的假设,这是非常危险的。第二个事情就是很多时候人们忘记了科学性这一准则,导致了大量定义缺乏一致性,再“创造”出更多的新的概念。似乎人人都愿意将各种概念混合、合并后再加入他们自己的想法,以这种方式“创造”出新的概念。但这种做法是当真需要谨慎对待的。这样做将会使研究非常混乱。举一个例子,有些人想要在“目标”的定义中加入“利他”的成分,这的确提供了一种对于“目标”的定义,或许有人会欣赏这样的定义,但这并不会是“目标”确切且唯一的定义。甚至某些这样做的人还有些不为人所知的动机。我们确实需要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

Q

积极心理学的哪一部分在你看来是最难去学习和掌握的?

Michael :积极心理学最核心的内容是很难掌握的。一些问题像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什么是幸福?我们想要幸福吗?我们想要学习的是什么?我们研究的最终因变量是什么?在我看来这部分是在与人讲述积极心理学时比较难以确切表达的。

Q

对于那些想要开始学习积极心理学的人,你愿意为他们推荐哪本入门书?

Michael :我想应该是Dan Gilbert写的《撞上快乐》,尽管里面的一些内容我并不完全苟同。可在我看来抱持着一点儿批判怀疑的态度去阅读这本书应该是一个好的开端。另外还有一本有趣的书是Todd Kashdan的《好奇心》。还有本值得推荐的是SonjaLyubomirsky的《幸福多了40%》,这本书可以让我们了解积极心理学是需要以非常科学和严谨的态度去对待的,虽说这是一本大众科普类书籍,但仍不乏很多切实有用的建议,可以帮助人们日后所开展的研究。她非常诚恳地向我们娓娓道来积极心理学的现有成果以及对日后的研究展望,这一点是我非常欣赏的。以上三本就是我所推荐的入门好书。

Q

哪一本是你近些年来看过的认为是最前沿的书籍?

Michael :我现在讲授变态心理学这门课程,最近也在编写一本变态心理学的教科书,所以我搜寻和阅读了不少相关的文献。这些新的研究促使我用崭新的视角去审视积极心理学,过去我一直认定这两门学科是用截然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的。我最初的想法是这是一个从负向到正向是一个连续体,这个没错,只是我们还未能够处理好这一连续的过程。所以当你看心理病理学的一些疗法的时候,很多疗法真的是在摆脱负面状态后就停步不前了。这促使我开始思考,我们已经能够非常好地帮助人们解决病态问题,但还需要架起一座桥梁,找寻出那些切实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人们找到希望,实现梦想。

Q

人们如何能够开始过着更有“意义的生活”?

Michael :最为简单的方式就是开始投入到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去。有意义来源于去做,而不是空想。我认为最为主要的事情就是自我理解,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我并不同意一些说法认为,单单了解自己的优势就足够了,你需要做一个诚恳的人,清醒地客观地看待此时此刻的自己。这样做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让人们看清、认定一种毕生努力的目标和使命,当然,可能不仅仅是一个,接下来就可以努力地去达成这些目标。从那一刻起人们就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那些能够与你的目标和价值取向相吻合的事物上去。还要时不时提醒的反问自己:“你现在做的事情是真的是朝着既定目标吗?”这样就确保可以让自己一直做那些最有“意义”的事情,而在这过程中还要时常欣赏自己所拥有的禀赋和能力。就这样保持着一种相辅相成的状态去过着有“意义”的生活。

Q

为了更好地帮助那些第一次看到这本书但是还不太了解积极心理学的人,还有哪些事情是你觉得在我这些问题基础之上还需要补充说明的?

Michael :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人真的想开始投入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事业中,最为首要的事情就是去阅读经典研究。其实大多我们会讨论到的研究都是一直以来的经典之作。今年,我在积极心理学大会上仍然会听到一些人讨论马斯洛的研究成果,即便他的研究已经是很久很久之前的事了。所以说在积极心理学之外仍有很多精彩的观点,经典的模型是可以借鉴的。对于一个研究者而言,最重要的事情仍就是阅读积极心理学之外的研究成果,或许也是因为我们还都是一边学着一边展开新研究的学者吧。对于那些实操的人士,最重要的就是谨慎的将研究结果进行应用。因为很多我们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具有效度的相关关系研究,实际应用起来或许并不那么有效。对于教练、治疗师和临床医师而言,将积极心理学成果创新应用这种精神可嘉,但在应用时同样需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要知道有时候有用的东西也不是万能的。

译者:张莹

校对:赵昱鲲/张庆丽

排版:湛诚情